《籠》
5米x 4米 x 2.5米
材料:碳化處理後的漂流木、螺絲、現地磚塊、土壤和蘆薈
5米x 4米 x 2.5米
材料:碳化處理後的漂流木、螺絲、現地磚塊、土壤和蘆薈
設計方法
透過有效利用廢棄材料、極簡工具以及自然方法,建構一座耐久、堅固且實用的作品。將漂流木搭建成拱狀,形如肋骨,猶如從土地生長出來。在漂流木創造出來的空間內,運用現地的紅磚及砂土,排列設置為環狀鋪面,作為動物和人類多功能活動空間,如會議、工作坊、休憩、運動和聚集的場地。在紅磚鋪面中心種植蘆薈,圍繞的紅磚可提供保護並形成多肉植物花園。在本作品中,將現在和過去的生命體共同創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,與周遭環境形成強烈對比。運用多種截然不同的撿拾回收素材,活化並重新展現為一體。
透過有效利用廢棄材料、極簡工具以及自然方法,建構一座耐久、堅固且實用的作品。將漂流木搭建成拱狀,形如肋骨,猶如從土地生長出來。在漂流木創造出來的空間內,運用現地的紅磚及砂土,排列設置為環狀鋪面,作為動物和人類多功能活動空間,如會議、工作坊、休憩、運動和聚集的場地。在紅磚鋪面中心種植蘆薈,圍繞的紅磚可提供保護並形成多肉植物花園。在本作品中,將現在和過去的生命體共同創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,與周遭環境形成強烈對比。運用多種截然不同的撿拾回收素材,活化並重新展現為一體。
作品故事
關於那隻獸,僅存下來的是這個焦黑的肋骨。
人們說牠和這個地方的歷史一樣悠久,但即使遺留下這麼大的殘骸,仍叫人難以置信。無論如何都無法被證實,因為已經找不到任何其他部分。
從地底伸出的牠,自從人們有記憶以來,就存在著。
在遺跡周遭放置磚塊,讓人能夠行走在其中,只是磚塊不足以填滿中心。
而後蘆薈便從中央空無之處冒出,生長的過程療癒人們破碎的身軀。
隨著時間,遺跡同時在衰敗和成長,不需要也不想要人類的涉入。
猶如從過去以來的存在,只是多了一點熵值。
關於那隻獸,僅存下來的是這個焦黑的肋骨。
人們說牠和這個地方的歷史一樣悠久,但即使遺留下這麼大的殘骸,仍叫人難以置信。無論如何都無法被證實,因為已經找不到任何其他部分。
從地底伸出的牠,自從人們有記憶以來,就存在著。
在遺跡周遭放置磚塊,讓人能夠行走在其中,只是磚塊不足以填滿中心。
而後蘆薈便從中央空無之處冒出,生長的過程療癒人們破碎的身軀。
隨著時間,遺跡同時在衰敗和成長,不需要也不想要人類的涉入。
猶如從過去以來的存在,只是多了一點熵值。
作品關係
《鳥翼》和《籠》在美學上是非常不同的作品,但在材料使用上是一樣的方法,並且更重要地,都是為成龍設計與建造的場域特定裝置藝術。作品設計和概念的出發點,《鳥翼》是以地方自然環境,而《籠》則以地方文化。以下分別以「自然」和「文化」來闡述成龍的脈絡:「自然」指的是溼地環境的重要性、上升的海平面以及每年前來溼地度冬的候鳥;「文化」特指傳說中羅列在村莊裡的「七星崙」,七座砂丘宛若龍形,其中一座就位在兩件作品的東側。
兩件作品的關係像是一體兩面,而非相反;緊鄰兩方能夠呈現對照並引發比較。兩者都使用在地植物,不只因為美感,而是為了實用性,植物能夠耐受在地氣候的特性。兩者儘管使用不同的材料,但都將材料運用得十分徹底,以材料原有的特性作為作品設計組成的關鍵。因應材料,《鳥翼》展現地輕量、輕巧和幾乎不費力地向空中延伸,而《籠》則是厚重、紮實和緩慢地從地底浮現。
《鳥翼》和《籠》在美學上是非常不同的作品,但在材料使用上是一樣的方法,並且更重要地,都是為成龍設計與建造的場域特定裝置藝術。作品設計和概念的出發點,《鳥翼》是以地方自然環境,而《籠》則以地方文化。以下分別以「自然」和「文化」來闡述成龍的脈絡:「自然」指的是溼地環境的重要性、上升的海平面以及每年前來溼地度冬的候鳥;「文化」特指傳說中羅列在村莊裡的「七星崙」,七座砂丘宛若龍形,其中一座就位在兩件作品的東側。
兩件作品的關係像是一體兩面,而非相反;緊鄰兩方能夠呈現對照並引發比較。兩者都使用在地植物,不只因為美感,而是為了實用性,植物能夠耐受在地氣候的特性。兩者儘管使用不同的材料,但都將材料運用得十分徹底,以材料原有的特性作為作品設計組成的關鍵。因應材料,《鳥翼》展現地輕量、輕巧和幾乎不費力地向空中延伸,而《籠》則是厚重、紮實和緩慢地從地底浮現。
《籠》為成龍社區設計和建造,是現地藝術的裝置。
藝術品十一月中在台灣雲林成龍社區被裝了。
藝術品十一月中在台灣雲林成龍社區被裝了。